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
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灑到自己的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繫鞋帶時
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你早已聽膩的話語
請耐心諦聽我說,不要打斷我
你小的時候,我不得不重複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
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的時候
請不要嘲笑我。
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無法行走的時候,請你伸出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
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的時候,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
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在我一旁聽我說,
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
理解我,支持我
就像你剛才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
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
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後的路
給我你的愛心和耐心
我會抱以感激的微笑
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目前分類:分享 (11)
- Jun 07 Sat 2008 21:47
[雪兒] 父母寫給兒女的一封信
- Jun 20 Wed 2007 21:20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我不祈求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我只祈求當每個問題發生時,有繼續面對問題的勇氣與毅力,支撐下去。
-總裁獅子心 ~ 嚴長壽
人生路上,挫折常常會沒有預警地從四面八方襲來。可能是無法抗拒的天災地變;可能是難以預料的生老病死;可能是努力工作,卻懷才不遇;可能是全心付出,卻換來情人變心的回報;可能是用功苦讀,卻進不了理想的學校;可能是辛苦創業,卻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
面對各種不同的挫折,每個人的「容忍能力」都不同。
有的人受不了被拒絕
一個高學歷的朋友,從拒絕接受他感情的女生住處跳樓自殺,留下無限的遺憾與惋惜。
「他條件那麼好,還怕找不到更漂亮的女朋友嗎?」
「沒想到他長的那麼帥,還會殉情!」
「何苦如此專情?天涯何處無芳草!」
大部份的親友們都以為他是個死心眼的癡情奇男子,其實了解內情的人都曉得,小到大,他不知道拋棄了多少個女朋友,讓多少人為他傷心難過,卻受不了被人拋棄一次。
有的人受不了被誤解
到國外留學多年的朋友,提起出國一段不甚愉快的職場往事,仍然氣憤難耐。
當年因上班的地點,位於寸土寸金的商業精華區,幾乎每天都為了找停車位而遲到。直屬上司希望他能準時上班,便建議他把車子停在公司的停車位。
由於職位低、年資淺,朋友心想,「公司的停車位哪輪得到我來停呢?」
為求慎重起見,他再三詢問上司,「不會有問題嗎?真的可以停嗎?」
上司拍著胸脯保證,「絕對沒有問題,可以停啦!」
不料第一天把車子停在公司的停車位,就出事了。上班後不久,上司突然叫他,「你的電話。」拿起話筒,劈頭就被一個陌生女子罵了一頓,「我是公司的副理,立刻把你的車子開走。誰叫你把車停在我的位子上,害我上班遲到!」
被對方罵得莫名其妙,上司卻一點表示也沒有,朋友立即提出辭呈,不管公司怎麼留都沒有用。
有的人受不了被挑出錯誤
我認識一個辦事能力很強朋友,他什麼都好,就是受不了被挑出錯誤。只要,有人當眾指出他「哪裡做錯了」,便辭職不幹。
很多時候,面試他的主管起初都想不通,以他的學歷,早就該升官了,為什麼一直在原地打轉?等他提出辭呈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受不了被挑出錯誤。
有的人受不了一點不完美
好友的女兒生日,特地邀請幾個漂亮的阿姨去為小朋友慶生。
切蛋糕時,有個小客人拿到蛋糕缺一角,他馬上把蛋糕推開,「我不要吃破一個洞的蛋糕!」
「只缺一小角啊,蛋糕還是很好吃喔!」任憑阿姨們說破嘴,他就是不接受這塊缺了一角的蛋糕,最後只好換一塊「完美無缺」的蛋糕給他。
看他為了一點缺角而拒吃蛋糕的表情,我很替他的未來擔心,是否每次都能如願換到一塊完美無缺的蛋糕呢?
1、想想自己,受得了挫折嗎?
2、受得了被拒絕嗎?
3、受得了被誤解嗎?
4、受得了被挑出錯誤嗎?
5、受得了失敗的打擊嗎?
6、受得了期待落空嗎?
7、受得了不完美的存在嗎?
「挫折容忍度」,說簡單些,即是「一個人承受打擊的能力」。承受打擊的能力越強,自然學到的經驗越多,累積的成功及本錢也越多。承受打擊的能力越弱,自然會想辦法躲避挫折,同時喪失自我磨練的機會。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記得曾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到:他剛從軍中退伍時,只有高中學歷,無一技之長,只好到一家印刷廠,擔任「送貨員」。
一天,這年輕人將一整車四、五十捆的書,送到某大學的七樓辦公室;當他先把兩三捆的書扛到電梯口等候時,一位五十多歲的警衛走過來,說:「這電梯是給教授、老師搭乘的,其他人一律都不准搭,你必須走樓梯!」
年輕人向警衛解釋:「我不是學生,我是要送一整車的書到七樓辦公室,這是你們學校訂的書啊!」
可是警衛一臉無情的說:「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不是老師,不准搭電梯!」
兩人在電梯口吵半天,但警衛依然不予放行,年輕人心想,這一車的書,要搬完,至少要來回走七層樓梯二十多趟,會累死人的!
後來,年輕人無法忍受這「無理的刁難」,就心一橫,把四、五十捆書搬放在大廳角落,不顧一切的走人。
後來,年輕人向印刷廠老闆解釋事情原委,獲得諒解,但也向老闆辭職,並且立刻到書局買整套高中教材和參考書,含淚發誓,我一定要奮發圖強,考上大學,我絕不再讓別人「瞧不起」。
這年輕人在聯考前半年,天天閉門苦讀十四個小時,因為他知道,他的時間不多了,他已無退路可走,每當他偷懶、懈怠時,腦中就想起「警衛不准他搭電梯」被羞辱、歧視的一幕,也就打起精神、加倍努力用功。後來,這年輕人終於考上某大學醫學院。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一家開業診所的中年醫生,然而,他靜心一想,當時,要不是「警衛無理刁難和歧視」,他怎能從屈辱中擦乾眼淚、勇敢站起來?
而那位被他痛恨的警衛,不也是他一生中的恩人嗎?經國先生曾說:「失意時需要忍,得意時需要淡。」
的確,人,都有失意,不順遂的時候,然而,我更相信!「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 Jun 09 Sat 2007 23:00
A Quick Overview of th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Dimension I: Extraversion
This dimension addresses a person's preference for sociability and interactivity (high Extraversion, or E+) versus solitude and privacy (low Extraversion, or E-). E+ types tend to be quick to self-disclose, to process information out loud, to seek high levels of activity (to be outwardly busy), and to seek generalist work roles. E- types tend to be slow to self-disclosure (or selective about self-disclosure),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wardly, to seek low levels of activity (to be inwardly busy), and to seek specialist work roles.
Dimension II: Openness
This dimension addresses a person's preference for abstract ideas and possibilities (high Openness, or O+) versus concrete realities and facts (low Openness, or O-). O+ types focus on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as it might be, are more theory-driven, and tend to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or opportunity side of change (which, depending on their core values, may make them more "liberal"). O- types focus on acting in the world as it is now, are more application- or practice-driven, and tend to focus on the threat or risk side of change (which, depending on their core values, may make them more "conservative"). Under stress, O+ types tend to obsess, O- types to catastrophize. When solving problems, O+ types habitually try to widen or broaden the question (ask the biggest possible question first), while O- types habitually try to narrow the question (ask the smallest possible question first). To some extent, O+ types are more nonlinear, O- types more linear, in thought processes and learning styles.
Dimension III: Agreeableness
This dimension measures cooperative (high Agreeableness or A+) versus competitive (low Agreeableness or A-) approaches to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 types usually describe themselves as empathic, sensitive, harmony-seeking; they like tasks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everyone wins". A- types usually describe themselves as impersonal, analytical, outcome-driven; they like tasks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re are clear winners and losers. Correlated to the above, A+ types tend to decide subjectively ("with the heart")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values (but may find it hard to see the dark side of something they value, or may overidealize valued persons and situations), while A- types tend to decide objectively ("with the head") on the basis of impersonal logic (but may fail to factor in subjective or emotional considerations, or may strike others as too cold-bloodedly analytical).
Dimension IV: Conscientiousness
This dimension measures convergent, task oriented (high Conscientiousness or C+) versus divergent, process oriented (low Conscientiousness or C-) work styles. C+ types usually describe themselves as organized, structured, systematic, early starters with steady work habits; they lose efficiency in low structure situations (needing stability), and usually adopt a "work first, play later," serious minded stance to life. C- types usually describe themselves as spontaneous, flexible, adaptable, "feast or famine" workers who rely on bursts of enthusiasm or energy; they lose efficiency in high structure situations (needing autonomy), and usually adopt a "mix work and play", fun loving stance to life. (Note: all of us can be both serious minded and fun loving; but C+ types tend to keep the humor inside, C- types to keep the seriousness inside. This dimension measures what shows on the outside, which is not alway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erson.) C+ types tend to focus heavily on image management (how they look to others), while C- types tend to neglect or ignore such considerations. C+ types can easily be too rigid or inflexible, while C- types can struggle with disorganization or procrastination.
Dimension V: Negative Emotionality
This dimension measures characteristic responses to stress. (It does not measure anxiety proneness in a clinical sense; both poles are normal personality variants.) High Negative Emotionality or N+ types are more emotionally labile (have a wider emotional range or more mood swings), experience and express anxiety directly (verbally), and tend to be more prone to such mood states as worry, self-doubt, and guilt. Low Negative Emotionality or N- types are more emotionally stable (have a narrower emotional range or fewer mood swings), experience and express anxiety indirectly (they engage in "anxiety binding" or the "somatization" of anxiety), and tend to be less prone to negative mood states. While our culture probably values N- over N+, it should be stated clearly that N+ is not only a normal variant but can be an adaptive one (it is, among other things, arguably more authentic, can lead to greater levels of compassion for fellow strugglers, and so forth).
- Mar 18 Sun 2007 10:23
Alfa Romeo
在1906年,此車廠名為Alfa Romeo之前,這間公司是由義大利米蘭的貴族Cavaliere Ugo Stella與法國車廠的老闆Alexandre Darracq(傳聞中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意人)開始投資合作的,名為Societa Anonima Italiana Darracq (SAID)車廠,起初是在義大利南部的Naples(那不勒斯)生產汽車。
與Alexandre Darracq短暫合作關係破裂後,Cavaliere Ugo Stella與另一位投資人,將生產基地移往義大利北部的Milan(米蘭)近郊,在Portello一處已暫停歇業的原Darracq工廠另起爐灶,同時車廠改名為Anonima Lombarda Fabbrica Automobili,簡稱A.L.F.A,推出第一台由名氣響亮的首席工程師Giuseppe Merosi而非Darracq所設計的車,名為A.L.F.A 24 HP(上圖),此時為1910年。挺有趣的是,ALFA首席工程師Giuseppe Merosi在1914年所設計的4.5公升排氣量的引擎的規格,早已是DOHC(頂置雙凸輪軸), 4汽缸, 每缸四汽門(共16汽門),在當時相當先進。回想台灣的市售車普遍進入DOHC16汽門的時代,約莫已經是1980年代中期了。
1914-1918年間的一次世界大戰,沒把ALFA戰死,1916年時,來自那不勒斯,同時為工程師與企業家的Nicola Romeo,帶領當時ALFA的工廠,轉為生產戰事所需的硬體,像是飛機引擎、壓縮機、發電機...等可沿用汽車引擎零件的部份,甚至是火車頭。戰後1919年,ALFA則回到繼續生產汽車,短短兩三年,1920年Nicola Romeo便擁有了整個ALFA,並將ALFA改名為Alfa Romeo,因此就算前面的歷史不算,光Alfa Romeo這個名字至今也有87年的歷史了(若是算的話已經97年了)!
畢生奉獻賽車的Enzo Ferrari(1898-1988)
1923年,來自Fiat的汽車設計師Vittorio Jano,在當時Alfa Romeo的一位年輕賽車手Enzo Ferrari(也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法拉利創辦人)極力勸說之下,到任於Alfa Romeo,並取代了前首席設計Giuseppe Merosi。Jano設計的第一台車,Alfa Romeo P2 Grand Prix,就替Alfa Romeo拿下了1925年的Grand Prix世界冠軍,接著Jano以P2這台車為基礎,設計了一系列從四缸到八缸的直列引擎,並以經典的Alfa設計架構: 鋁合金的結構、半球形燃燒室、位置居中的火星塞、雙凸輪軸...等,Jano的設計在日後被證明是同時具備效率與可靠性的(幾乎沿用至現今所有市售車)。
但是1928年Alfa Romeo瀕臨破產,老闆羅密歐先生也離開了,義大利政府於1933年出手挽救,此時期Alfa Romeo成為獨裁者莫索里尼政府下的工具,象徵著義大利國家形象,並開始接受專為有錢人定製的車輛,成為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此時期的巔峰之作是Alfa Romeo 8C 2900B。1938年的Alfa Romeo 8C 2900B Mille Miglia Roadster(上圖)是一部具備雙櫓式機械增壓器、乾式油底殼循環潤滑、2900 C.C、雙Weber化油器,180bhp的馬力(競技版220bhp),是1938年全世界最快的市售車。Roadster最近的一次拍賣,曾在Pebble Beach以四百零七萬兩千美元成交,相當於一億兩千多萬台幣,是有史以來汽車拍賣最高價格排名的前十名之ㄧ。
但是好景不常,西元1939年開打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Alfa Romeo的工廠因轉為生產Macchi C.202戰鬥機(上圖)的引擎,被戰略性的轟炸而成為廢墟,Alfa Romeo這個明星品牌至此時可說是岌岌可危...
- Feb 24 Sat 2007 17:12
BOBO
才華洋溢的人容易找,但是思維均衡的人卻不常見(People with great gifts are easy to find, but symmetrical and balanced ones never.)。」~19世紀「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過去,贊成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bourgeois)」,與崇尚自由解放的「波希米亞(bohemian)」,是壁壘分明的對立族群。
1960年代,我們有蔑視金權、率性任情,不是藝術家就是知識份子的「嬉皮」一族,是波希米亞精神的代表;1980年代,我們則看到捍衛制度、積極進取,在各大公司上班的「雅痞」新貴,是布爾喬亞傳統的反撲。
在資訊普及、科技發達的21世紀初期,知識已晉升為有價資產,創意也走向商品化。曾幾何時,這兩種個性鮮明的族群,竟融合成一股社會新勢力。
終於,布爾喬亞與波希米亞,產生了交集。現在,一個新的社會勢力正在崛起:他們被稱為「BOBO」族。
追根溯源,這個詞最早出自美國資深記者大衛 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2000年出版的暢銷書《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詳見本系列報導書摘pp.52-58)。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最近在台灣上市前,BOBO話題已先在台灣及國際的時尚界炒紅了。
這個嬉皮與雅痞的現代綜合版,並非美國文化的專利。事實上,具有雙重個性的BOBO族,已現身在我們四周;他們一方面享受富裕成功,在生活及職場上追求精緻質感與權力成就,另一方面卻又渴望心靈自由,勇於追求夢想與創新。
- Dec 15 Fri 2006 20:52
[轉錄]}他,扭轉1億人命運
他,扭轉1億人命運 商業周刊994期 文/曾如瑩 研究員/陳竫詒 2006/12/11
《深入孟加拉》獨家專訪200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貧窮應該屬於博物館,不屬於文明世界!」為此信念,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離開妻女、放棄教職、返回孟加拉。用27美元,30年光陰,打造出孟加拉放款規模最大、專屬窮人的鄉村銀行。如今,鄉村銀行理念被應用於40多國,全球1億人,因此掙脫貧窮循環。12月10日,和平獎即將頒獎,尤努斯領導的除貧計畫也正席捲全球,他向全球呼籲:2050年,達到「無貧世界」!
二○○六年十一月,孟加拉陷入混亂之中。
孟加拉朝野在看守內閣問題上產生分歧,兩派群眾以木棍、石塊相互攻擊,焚燒公車、火車,首都達卡對外交通全面封鎖。警察用催淚彈驅逐數以千計的示威者,一個月內,衝突死亡人數逾三十人。第二大城吉大港,五十艘貨櫃船被迫在孟加拉灣等待。
孟加拉,這全球貪腐指數第五名,人口密度世界最高,八三%的人民活在每日收入不到兩美元的貧窮線下,人們擁擠著爭取最低限度的生存機會。
赤貧孟加拉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讓全球一億人掙脫貧窮輪迴
這個衝突不斷的國度,卻孕育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十月十三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丹道(Ole Danbolt)宣布:「尤努斯是第一位讓微型貸款成為對抗貧窮最有力的工具之一,……除非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提升地位,經濟成長和民主將無法達成。」
儘管這國家的人民活在貧窮線下的比率仍高居亞洲第一,仍有五七%文盲,七成地區缺電,但是比起三十年前已經改善許多。
「Grameen」意即「鄉村」,一九七六年尤努斯創辦鄉村銀行前,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在孟加拉鄉村設立據點。三十年前,尤努斯就鎖定貸款對象為每筆一百美元以下、沒有任何擔保品的窮人。目前,鄉村銀行貸款餘額超過五十八億美元,為孟加拉最大銀行,九四%股權屬於借款窮人。他們不稱窮人為借貸者,稱為會員,這是真正為窮人擁有的銀行。其據點遍布七萬兩千個村莊,每年協助五%貸款人脫離貧窮輪迴,超過八成孟加拉貧窮家庭受惠。
八○年代後,尤努斯將鄉村銀行經驗輸出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等四十個國家,受惠窮人超過一億人。
經濟學博士放棄美國教職返鄉飢荒與死亡,讓他既羞愧又憤怒
二○○五年,美國華頓商學院評選一九七九年以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經濟領袖,尤努斯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茲、傑克威爾許齊名。但是,他選擇的道路,卻是迥然不同的人生路徑。
一九四○年,出生於珠寶商的尤努斯,不但赴美取得經濟學博士,受聘田納西州立大學助理教授職位,名下擁有車子、房子,並與紅髮碧眼的美籍妻子薇拉(Vera)結婚。相較於絕大多數在貧困線下掙扎的孟加拉人,尤努斯的生活富足且美好。
一九七一年底,孟加拉在千瘡百孔中宣布獨立。隔年,三十二歲的尤努斯辭去美國教職,帶著新婚妻子奔回祖國。
一九七四年,孟加拉發生大飢荒。
從孟加拉獨立後的三年,因戰爭與飢荒死亡的人數超過四百萬人。一幕幕景象撼動著當時擔任吉大港大學經濟系主任的尤努斯——饑民如幽魂般湧入城市,到處坐的是骨瘦如柴的人,他們面無表情,看不出是死是活。「一切都發生得很快,逐漸的,你發現死亡和生命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接受本刊獨家專訪的尤努斯回憶。
改用「蠕蟲」視角看世界驚覺二十七美元就能困住四十二個人
無力感開始在他心中湧現,他深感羞愧,以及憤怒。他發現傳統大學在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製造了巨大的鴻溝,為了減輕自己的羞愧感,尤努斯開始放下課本,走入鄉村。他決定,不再以「將世界放在掌心的『鳥瞰』(bird's eye)態度審視窮人世界」,而改以「蠕蟲」(worm's eye)角度,透過貼身近訪,走入貧窮世界。
一九七六年,尤努斯和同事走訪大學附近村落Jobra,穿過泥土搭建的茅草屋,以及裸身奔跑的孩童,他看到一名婦女,蜷曲身體蹲在地上,指甲沾滿污泥的手飛快編織著竹椅。他走了過去。二十一歲的婦女叫做蘇菲亞(Sufiya),因為長年工作,容貌比實際年齡看來更老。
「買這些竹子花你多少錢?」尤努斯問。
「五塔卡,」婦女說。
「你自己有五塔卡嗎?」
「沒有,我借來的,做完竹椅後,我必須賣給債主。」
「一張竹椅你可以賣多少錢?」
「五‧五塔卡。」
「那你不是只賺○‧五塔卡?」尤努斯皺起眉頭。
他思緒不斷翻滾。○‧五塔卡,約當○‧○二美元的利潤,只夠讓婦女溫飽,「他們怎麼有能力修理房屋、買衣服?她的小孩如何打破這種貧窮輪迴?」窮人因為無法向銀行借貸,只能依靠地下錢莊高利貸,或受契約綑綁,只能將產品賣給提供原料的中間商。
於是他花了一週調查該村,瞭解多少人過著像蘇菲亞的生活,結果令人震驚。
有四十二位村民,只借貸到二十七美元(約八百五十六塔卡)。「天啊!所有家庭遭受到的苦難居然只為了二十七美元?」尤努斯無法相信,僅僅二十七美元,就讓四十二個手藝高超的村民,陷入奴隸般的生活。「我覺得很羞恥,這個國家,居然沒有人可以提供二十七美元,給四十二個擁有工作能力的窮人?」
於是,他掏出二十七美元借給這些村民,村民看他的眼光,就像看到神,「假設你能用這麼少一點錢,讓很多人都快樂,為何不幫助更多的人?」尤努斯心想。
他痛恨自己,過去十六年他學到的經濟學理論一點都派不上用場。「假如鄉村附近的大學是知識寶庫,為什麼沒法將知識散播出去?」他不斷反問自己。
「紀律、團結、勇氣、勤勞」,鄉村銀行會員用口號激勵自己。(駱裕隆/攝)
扭轉貧窮,要做「插在輪軸的棍子」相信窮人能守信用,成立鄉村銀行
隔天,尤努斯開車前往銀行,希望銀行經理能貸款給窮人,答覆是窮人沒有擔保品,村民不識字所以無法填寫借款表格而拒絕。經過一下午爭辯,最終,尤努斯自願擔任保人。銀行經理盯著他,好似他是個瘋子。
長達兩年,即便窮人百分百還款,銀行都要透過各種方式要求尤努斯為窮人借款背書保證,就是不肯和窮人直接打交道,然而尤努斯堅信窮人是有信用的:「因為窮人知道,信用是他們打破貧窮最後的機會。」
一九七六年,尤努斯說服孟加拉農業銀行,在該銀行架構下成立一個「鄉村銀行」實驗分行。一年後,該鄉村銀行的貸款業務已經累積五百位借款人,還款比率超越九九%。一場研討會中,一位銀行家聆聽尤努斯的經驗時,不耐煩的打斷他:「教授,你的實驗只是在一個村子裡成功,假設你有能耐,應該推到一個區去,而不是僅限於一個村子,」他挑釁的說。
「我想證明給他們看。」尤努斯說。
他選擇了達卡附近的坦卡里(Tangali)區,做為第二實驗地。這裡到處都有解放軍,可以拿槍隨時結束一個人生命。但對他最大的難題,不是安全,而是宗教上的抵制。
違反宗教風俗,以婦女為放款對象 日曬雨淋,說服窮人借款、自食其力
這國家有八成三的人篤信回教,回教教義並不鼓勵女性借貸,以至於,傳統孟加拉銀行對女性放款金額不到一%。即便那一%的女性貸款者,也必須由丈夫或爸爸簽下同意書,才能向銀行借款。
尤努斯不只挑戰制度,也挑戰文化。他挑戰「窮人沒有信用」的銀行慣例後,接下來,他要顛覆「為男性建立銀行」的傳統觀念。
根據回教教義,假設婦女單獨在家,男性不能進去屋裡。尤努斯只好帶著女行員,他會站在廣場,讓每一位婦女都可以看到他,他一一解答任何問題,「有時候來來回回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我還是無法說服他們借錢。」
慢慢的,婦女們改成背對著尤努斯,或者用薄紗蓋住臉和教授對話。過去是尤努斯的學生,目前是鄉村銀行總經理努嘉罕(Nurjahan Begum)描述,後來有些婦女著急想問問題,顧不得教規,逐漸掀起頭紗直接和教授對話。
為創辦窮人銀行而失去妻女「這是我的選擇,我不後悔」
在一九八三年鄉村銀行成立七年後,該行終於從政府手中取得銀行執照,正式成為一家獨立銀行。
而他第一任妻子薇拉,以及大女兒莫妮卡(Monica Yunus),也離開他六年。
在鄉村銀行創辦的同一年,尤努斯大女兒莫妮卡誕生。莫妮卡四個月大時,有一天,尤努斯回家,薇拉抱著莫妮卡,開口說:「我們回到美國,好不好?」尤努斯愣住了。她無法在一個死亡頻仍、文盲率逾五成、又處處有擁槍自重軍隊的國度裡,養大她的孩子。
回憶這一段,尤努斯一貫昂揚的神情轉為落寞,光芒迅速消退,我們看到一位失落的父親。「這是我的選擇,我不後悔。」雖然這麼說,但是他的眼神卻黯淡了。
在家庭和事業之間,他選擇後者。六個月後,他簽下離婚協議書,失去了妻子與女兒。他放棄自己幸福,一心打造窮人追求幸福與實現夢想的權利。
不僅提供窮人借貸平台,他進一步以該平台推動孟加拉人民的民主、教育、健康觀念。一九九一年國會大選時,尤努斯規定所有行員都要讓旗下的登記成為選民,「參與民主是這群窮人最大的資產」,他等於是藉著銀行的力量,將民主植入村民腦中。一九九七年,有六%的鄉民代表是鄉村銀行的借貸者。
在鄉村銀行成功後,近年尤努斯倡導「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概念,例如創辦鄉村電信(Grameen Telecom),提供窮人行動電話服務,或以長期低利貸款,協助村民購買太陽能板,以克服孟加拉七成無電的困境,改善生活環境。現在尤努斯的志業,由銀行,拓展到電信、成衣廠、太陽能源板等四大領域。
拓展志業改善通信、發電要讓貧窮屬於博物館,而非文明社會
孟加拉的經濟,也告別絕望,進步中。最近五年的國民所得成長了二○‧五%,達到二○○五年的四百七十美元。
尤努斯改寫了資本主義定義,並使經濟學更貼近人性。「沒有人性,經濟學就像石頭一樣又乾又硬!」他說:「貧窮應該是屬於博物館,而不是文明社會。」
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一億人的命運,使他們脫離貧窮循環。尤努斯不只見證第三世界掙扎脫貧的歷史,他正改寫歷史。數百年後,孟加拉人或許不會記得歷任總統的名字,但是,尤努斯這個名字將永遠存在孟加拉人心中。
- Nov 16 Thu 2006 23:10
[轉貼]養樂多哲學
養樂多哲學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切以知識與專業掛帥的職場與人生,如果要以一種觀念或一
句座右銘來闡述我簡單的人生哲學,那麼「養樂多哲學」是我奉行不悖的道理,因為它
- May 21 Sun 2006 12:18
share版爬文找到的好歌
1.************The truth that you leave(鋼琴版)***
http://aqswdefrgt.myweb.hinet.net/songremix.wma
2.(吉他單音版)
- Feb 19 Sun 2006 23:13
【手感經濟】---天下雜誌出版
〔對現代人來說,緩慢才是真正的奢華〕
這是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
愈來愈多百分之百「由手製造」或是強調有觸感、溫度、限量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備受注目。
人們為什麼開始追求手感產品?手感年代的來臨,暗示了什麼訊息?
當「手感」成為一個新的行銷元素,又該怎麼和消費者溝通?如何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手感品牌」?
這是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
手工眼鏡、手工牛仔褲、手工編織包、手工公仔、手工香皂、手工餅乾……,不知不覺,你我的生活裡出現了愈來愈多「made by hand」的消費產品,而且價格都不算便宜。
有些產品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由手製造」,但卻巧妙地把從「手」延伸出來的情感、溫度、觸覺等元素,帶進設計概念裡。
====================================================
手感產品興起,因為人想要開發經驗、尋找某種自由。手感是改變一件事情的過程,那種感覺、那種獲得,是無可取代的。
實踐大學工設所所長 官政能
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因為手感經濟不只是手工,而是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提出一種生活的主張。用深度的技藝設計產品,可以幫助加深對生命的體驗。
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
成功的產品不是讓人有會心一笑的幽默感,就是有引起消費者觸碰欲望的手感。手工或大量生產都可以展現手感,重點在於是能否讓消費者有愛不釋手的感動。
「iF」筆記型電腦金獎得主蕭銘楷
手感,是一種減法美學,是給人單純的幸福,是大量生產後的必然趨勢。手感經濟其實就是一種感情經濟、感情效應。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師陳俊良
====================================================
手感經濟的內在意義與文化意含
1.手工、手感產品盛行意味著人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些東西、證明自我存在,對抗大量製造,而不是被資本主義消費。
2.與來愈多人是花錢買「作品」而不是「商品」。
3.手感意味工匠藝術捲土重來,雖然精品名牌誘發人們對獨享尊榮精緻物品的慾望,但近年人們開始到廢棄的工業區或後巷工作室裡,重新尋找獨一無二的家具、陶瓷藝品。
4.手感年代來臨暗示愈來愈多消費是選擇忠於個人,而不是品牌。
5.手感產品盛行其實反應人們心底對生活環境的一種不滿,一種無言的抗議。「因為人不快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是什麼,因為處於大量生產、選擇過多的年代。」